中秋节源自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7]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9月13日,旗苑社区与辖区诺贝尔幼儿园联合开展了以“花好月圆 中秋快乐”为主题的亲子趣味活动。通过让孩子与家长、老师一起制作月饼及观看动画片向孩子们介绍中秋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让孩子们了解中秋节的许多趣事。此外,新华社区联合集资小区业委会开展给老人免费发放老花镜活动。山城社区联合城镇派出所、哈尔滨银行在社区会议室举办了以“警民共建 喜迎中秋”为主题的慰问活动,华社区党支部举行的“中秋点亮微心愿 1+1帮扶”党员帮扶贫困户活动,市民万召河位于图书馆附近的饭店内,环卫工人们坐在就餐椅上喝着茶水、吃着瓜子,为他们送上享受节日的那份喜悦。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了边城绥芬河的中秋美景。
绥芬河市委宣传部 绥芬河市文明办主办

二零一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