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本土作家和诗歌爱好者吟诗颂先贤
      6月8日,一场荟萃绥芬河本土作家和诗歌爱好者的诗歌盛会在绿意盎然的蓝洋生态园举行,文友们一起品诗、吟诵、怀念先贤,弘扬诗词文化,传承屈原精神。

       诗会现场,绿茵浓浓、花香四溢、乐曲悠扬。由绥芬河作家协会主席杨勇创作的诗歌《天使》,拉开了诗会序幕。四名主持人声情并茂的朗诵,抒发了诗人对在战火中牺牲、化身为和平天使的烈士嘎丽娅的崇敬和怀念。《水调歌头·悼屈原》《无法话端阳》《端午情思》等,在诗会上诵读出来,犹如阵阵春风拂面    [详细...]
 
 
绥芬河镇举办第六届“情暖端午、共建和谐”爱心大集
       6月5日下午,绥芬河镇第六届“情暖端午、共建和谐”爱心大集在大白楼广场举行。活动中,除了向帮扶对象发放爱心物品,各社区还通过义卖活动,补贴帮扶对象家用;向有需要的贫困学生发放学习用品,减轻贫困家庭生活负担;组织党员、志愿者捐赠衣物,免费向困难群众发放。领取爱心物品后,奥迪兄弟车友会的司机送帮扶对象回家……点点爱心,汇聚成河,滋润着帮扶对象的心田  [详细...]
 
 
情系社区贫困户端午送温暖
      6月6日上午,阜华社区联合志愿者们开展“情系社区贫困户 端午慰问暖人心”端午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活动,为辖区6户困难家庭送去了粽子、鸡蛋、油、面粉等慰问品  [详细...]
 
 
香荷包 五彩绳 端午来了!
      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记者在走访我市步行街、农贸市场时发现,香囊荷包、五彩绳、彩葫芦依然是节日里市民的最爱。

      在龙须沟步行街,来购买葫芦、香囊荷包、五彩绳等饰品的市民络绎不绝,各种节日相关用品开始热销。粽叶、蜜枣、江米也是市场上的俏销货。 “门插艾”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但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恐怕都不知道该去哪采艾蒿了。不用着急,有人专门抓住了这个商机,采好了艾蒿拿到市场上卖,一元钱一把,一天卖个四五十把不成问题  [详细...]
赛龙舟 佩香囊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食粽 放纸鸢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悬艾叶菖蒲: 画额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

 

 

版权所有:绥芬河市委宣传部    绥芬河市文明办    绥芬河文明网

联系电话:0453-3938117    电子邮箱:suifenhewmb@163.com